当藏族青年以融合唱法唱响《祖国不会忘记》,清澈嗓音里流淌的不仅是歌声,更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以“统战+艺术”搭建民族团结桥梁的生动缩影。该校通过艺术援藏、运河文化调研、校园文化交融等系列实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艺术土壤中绚丽绽放。今天(10月14日),让我们共同走进江苏二师,感受“统战+艺术”如何以创意为笔,绘就民族团结的多元交融新画卷。
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艺术帮扶,已持续三年。该校肖园园老师多次赴藏,创新将藏族民歌韵味与科学发声技巧结合,按学员音域因材施教。三年间,学院为拉萨市文旅局及墨竹工卡县、曲水县艺术团开展民族舞蹈编排、声乐提升等常态化培训,覆盖160余人次;4批28名师生赴藏支教,还联合创作《宁墨山水情》《汇》等汉藏融合作品,多次登上苏藏舞台,成为“民族团结名片”。项目获江苏省委、援藏前方指挥部支持,拉萨新闻、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让“苏拉山海情”广为传播。
大运河畔,也留下该校探索民族文化交融的足迹。2025年暑假,“运河戏韵”实践团开启第七年运河戏曲文化调研,沿大运河江苏段在扬州记录运河号子、徐州聆听琴书“非遗新声”、淮安探寻淮海戏魅力。师生与从业者交流,触摸戏曲中的民族交融印记。“大运河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尹彬成老师说。团队将采风成果融入创作,打造的《水路・戏路・传承之路》雅艺术项目,在运河沿线城市及高校巡演12场,其中“运河连起汉藏情”章节,以江南丝竹与藏族弦子共鸣、吴侬软语与高原牧歌和鸣,让观众直观感受“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史。
校园内,民族团结实践融入日常。学院定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师在行动”演出,联合拉萨市文旅局开展“江苏拉萨周”“南京墨竹周”,汉族学生学跳锅庄舞、藏族学生学弹古筝的“互学互教”成常态。“穿藏族服装参加文化节时,我读懂了藏族同胞的生活热爱。”2023级学生陆姝含的感受,是校园交融的生动注脚。此外,“紫金合唱团”“曙光行动”志愿服务队等走进中小学、社区,三年开展50余场惠民演出,惠及近万人次。
实践背后,理论研究同步发力。院长孙婷团队申报的运河戏曲师资培训项目获2019年省艺术基金重点支持,多项作品入选2020-2024年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学院与拉萨市文旅局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培训-创作-展演-推广”闭环,形成服务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该校党委常委、副院长赵玉蓉表示,未来将深化“统战+艺术”赋能,打造“大运河民族文化艺术节”“艺术援藏”等品牌,推动各族师生深化交融,以艺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为民族进步事业贡献“二师力量”。
从雪域高原到运河之畔,从校园舞台到社会基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以艺术为笔,正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明玉花
通讯员 | 尹彬成 高原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李国政
新闻链接:
https://m.jstv.com/news/2025/10/14/1427719409648627712.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