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绘黔彩 山水共沐——行走在村寨里的彩虹伞志愿团队荔波纪实

发布者:陈瑜欣发布时间:2025-08-29浏览次数:28

到西部去,到乡村去,到幼教最端的村办幼儿园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学院彩虹伞志愿服务团队响应国家东西部教育协作号召今年暑期奔赴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捞村与梦柳两所村办幼儿园开展幼童美育•乡园共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10人入驻乡村幼儿园,开展深度调研活动,进班顶岗,田野调研,策划组织并主持了两场毕业晚会,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用童心视角点亮山河。

瑶山乡捞村依偎在达苟河畔,布、瑶、水、苗四个民族共居。盘山公路将村庄系在喀斯特峰林上。彩虹伞团队与乡村教师依托当地喀斯特地貌、古树古桥、村寨风俗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捞村小弄傫特色园本课程,融入民族文化和乡土自然,带来全新教育生态,让孩子成为乡土课程的主人,孩子们在山野村寨奔跑的身影成课程最美风景。

7月8日傍晚,巴力村广场灯火初上,捞村幼儿园首届毕业晚会启幕共产党像太阳…照得大地多辉煌…孩子们用带着乡音的童声唱出对党的赤诚,稚嫩却坚定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来自大山深处最动人的礼赞,是民族文化沃土上绽放的希望之花。

竹竿舞扥楠竹敲击声、师生同台展示的民族服饰秀《河畔书声》唱出琥珀色的故乡村民自创的快板、孩子们的高跷斗鸡.....大家一同把村寨日常搬上舞台。巴力村第一书记陈雄表示我和村民们一样,热切期盼着捞村首届村晚的精彩呈现。”捞村幼儿园何井风园长也为孩子们送上了祝福:“孩子们,你们是达苟河畔最灵动的浪花。”家长代表用质朴的布依族土话向老师,向幼儿园挚出感谢。

当二十八张毕业证书郑重地交到孩子们手中时,这场教育实践收获了最珍贵的果实——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培育出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在这里,教育真正回归儿童,贴近每一颗童心让每个幼小的心灵都能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在达苟河畔,在喀斯特的峰林间绽放光彩,香飘远方。

梦柳小镇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其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为乡村学前教育美育实践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彩虹伞团队依托“地球绿宝石”小七孔景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推动资源-课程-生态三级介入策略,系统性开展美育实践。团队优化扎染工艺,开发方言童谣,将布依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教育过程,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通过将描述自然、工艺、习俗的独特方言词汇与美育活动结合,孩子们不仅学习了语言,更解码了民族文化基因,让小镇的“民族性”成为他们认知世界、走向未来的独特优势与开放姿态。

7月9日傍晚,梦柳小镇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幼儿园毕业晚会——“七孔桥畔”。这场由彩虹伞志愿服务团队与梦柳幼儿园联袂打造的毕业庆典,将民族底色、乡土气息与童真趣味熔铸一炉,这场盛会已超越单纯的乡村庆典,跃升为一场赓续文化根脉、播撒艺术种子、助力乡村发展的生态美育实践

晚会现场,精彩纷呈,暖意流淌。舞台四周幼儿手工艺品展示,将研习成果融入美育,为荔波儿童的精神底色添上一抹新彩。听,哒、哒、哒哒!清脆的竹竿碰撞声如同山涧清泉叮咚,似心跳的鼓点《布依竹竿舞》率先点燃了现场的热情。随后,中班孩子们带来的布依族歌曲《嘛多岜》,则充满了童趣与欢快。他们生动演绎了布依族孩子日常嬉戏玩耍的欢乐场景,传递着布依山寨里那份纯真的美好与无忧无虑的快乐。民族服饰亲子走秀环节将温情推向高潮。孩子们牵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手,身着精心准备的布依族传统盛装,自信地走上舞台,有些奶奶是生平首次走上舞台,局促的眼神中更多的是开心与自信。整场晚会不仅是节目的展演,更是一场融合民俗、亲情与教育的生态美育实践。

团队以“乡土课程如何落地”为调研主线,聚焦荔波喀斯特地貌与多元民族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课程,围绕“小七孔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深入荔波县瑶山乡捞村和梦柳两所村办幼儿园,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观察、田野调查、资源筛选与分类,深入诊断乡村幼教痛点:在地化乡土课程资源零散,课程碎片化;教师经验不足、专业能力薄弱、以幼儿为核心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足;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缺少本土课程建设的基础架构等。面对这些现实难题,团队在专家“双导师”引领下,提出“回到自然、回入生活、回归游戏”的乡园教育理念,构建“山水之美—民族之美—生活之美”三美课程链,并开展游戏化教学示范,为荔波乡土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本次实践不仅是苏黔教育协作的又一次创新突破,也是一次青春与家国情怀的双向奔赴。在“双导师”专家团队的全程引领下,以系统诊断、理论提升与实践示范为路径,为两所村办园量身定制了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乡土课程全链条指导,并凝练出可供全国乡村振兴借鉴的一米乡村“荔波经验”和实践样本。教育厅工作振兴组领导彭佐扬和瑶山瑶族乡巴力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雄高度赞扬村晚。村晚视频在一周内就收获了近2万人的收看流量。

让课堂知识在乡野发热,让我们与土地、村民肩并肩:山水间行走让情怀生根,驻园深度调研让理论落地,一年一度的村晚的童心闪烁中让“我”成为了“我们”;同挑山泉水、同煮黄花饭、共熬排练夜,同唱布依歌,真正把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洒在西部乡野大地也在乡村实践中重塑自我、收获成长。

八月,团队通过线上平台与捞村幼儿园教师持续开展云端教研共同深耕捞村小弄傫’”乡土课程方案。借助在线会议和课程方案协同设计,我们将暑期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延续的课程模块,围绕捞村的桥、芭蕉熟了、七仙树的秋天等十大主题,系统推进本土化课程建设。以七仙树的秋天为例,团队与教师融合自然观察、艺术创作与民俗传说,设计跨领域活动,引导孩子在感知中理解古树与村寨的联结。新学期将至,我们期待这份植根山水的课程持续绽放,让每一个孩子稳稳站在课程的中央,成为乡土叙事的主角。三下乡的时光虽短,但其进程早已不局限于整个暑期,更将延续至即将开启的新学期:我们与捞村的老师们携手,共同完善并实践新学期的课程蓝图,让教育协作的种子在黔南的沃土上生生不息。

“河畔”到“桥畔”,以儿童为纽带我们共同捞村风情与小七孔桥风景,看见乡村见了世界。那便是乡村儿童自主建构的世界,纯朴美好,且赋有发展生态艺术感染的力量。相信,生于此、长于此、拥抱乡土、热爱荔波的孩子们会把这场乡村民族文化大戏一直下去,唱给山河,唱给家国。

/吴巍莹 /郭佳佳 审核/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