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学院“云栖涟水实践团”近日前往淮安市涟水县朱桥村,开展了为期九天的“民族团结情,栖涟共筑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回民聚居的朱桥村,实践团以“红色基因”为线索,精心打造了“六红”实践工程,将红色传承与民族团结理念深植于乡土之中,使红色基因在民族共同体的丰沃土壤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实践团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挂职干部涟水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冲的协助下,参观了涟水抗日纪念碑,并听取了老兵们的抗战故事。在朱桥村,与村两委合作建立了“红色讲堂”,整合了抗日英雄杨玉清的事迹,并推动了村内文旅发展,促进了红色记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为乡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红色资源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活教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老兵的抗战故事
为织密乡村反诈防护网,实践团坚持“全龄覆盖、精准施策”。针对老年群体,他们联合村委会开设专场宣讲,用学科专业知识解析诈骗案例,手把手教老人设置手机拦截功能,发放印有防骗口诀的“宣传册”“宣传扇”等物料,让“不听、不信、不转账”的“三不原则”深入人心,这一行动不仅为乡村筑起坚实金融防线,减少了老年群体的财产损失风险,更填补了乡村金融安全教育的空白,成为基层治理中“高校助力民生保障”的鲜活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内老人宣传反诈知识
文化传承方面,实践团开展“书香润乡土”捐书活动,精选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点亮孩子们的求知眼睛;在朱桥村文化大舞台,为孩子们演绎“民族团结之歌”,展现回汉民族文化交融;村主任杨龙龙还为成员们介绍村内老建筑历史,深化大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稳稳传递,既守护了乡土文化根脉,也让青年学子理解了“文化自信”的基层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文化大舞台进行表演
“红议事”座谈会上,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辛宪军、学工办主任龚小辉与朱桥村村书记郭正海、主任杨龙龙围坐一堂,通过“访谈+问卷”收集到村民诉求100余条,为“民族风情街建设”“农产品销路拓展”等议题提供有力参考。同时,学生们的新视角让议事更贴近实际,不仅彰显“校村协同议事”成效,更搭建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对接桥梁,为乡村治理注入青春智慧。
图为“红议事”座谈会合照
此外,实践团组织学子返家乡播撒民族团结种子:在图书馆整理民族书籍、举办民族故事分享会,串联文化根脉;在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宣讲,结合反诈知识讲解与教育视频播放,贴近群众需求;在暑托班教孩子们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讲述民族风俗;还开展云端同心课堂,这些行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信念从乡村延伸到更广阔的基层,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实践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返家乡教暑托班孩子做民族特色手工
九天实践虽暂告段落,但红色基因已深深扎根乡土,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共振仍在延续。实践团以“六红”工程为笔、实干担当为墨,在涟水大地上筑牢信仰之基、播撒团结之种,更让育人初心与乡土需求同频共振,让红色薪火在实践中代代相传。
新闻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1376683114528199&item_id=91376683114528199&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5463777996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cd1190cd-a527-4310-bbb6-49ee37ed1580_1754650134920&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