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具有二师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3月25日下午,我校在石湫校区召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推进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花书贵,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安林出席会议。各学院(部)分管教学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仇方道主持。
会上,教务处副处长王玉玺解读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工作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素梅就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部)结对共建工作做了说明,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刘雨做表态发言。
梅景辉、花书贵共同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受聘担任思政课老师与学院(部)结对共建的教师代表颁发聘书。
花书贵围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深度融合工作开展部署,重点强调三方面任务:一是提升协同育人意识。教师须以“四有”好老师标准强化师德修养,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二是在教学设计上开展合作。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并为专业课程落实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聚焦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思政课教师应深度参与各专业毕业要求、课程大纲的制定。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通过双向听课、集体备课等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进课堂,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深度互联,两支教师队伍协作互融。教务处应积极开展协同育人方面的制度探索,将合作机制落地落实。
梅景辉从五个维度系统阐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为构建我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指明方向。一是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各守一段渠。思政课程要发挥前沿阵地和主阵地引领作用,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二是深化资源供给,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编制课程思政手册,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三大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等“四个认同”目标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课程思政元素。三是创新共建机制,推进分类协同培养。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部)结对共建,实施共同备课、共上一堂课、共同申报课题等,针对工科类、理科类、人文类、社科类不同学科特质,构建差异化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四是打造立体矩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基础上,横向联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通校内外实践平台,逐步形成融合育人新样态。五是聚焦育人成效,培育标志性成果。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联动,以及学校各部门协同共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教书育人成果,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课程品牌和教学团队,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二师经验”。
此次会议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明确了方向,学校将以此契机,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等系列活动,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文/宋雅 图/王薇 审核/仇方道、王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