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三届创新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召开

发布者:陈瑜欣发布时间:2025-01-06浏览次数:59

由我校主办,美术学院承办的“2024·第三届创新发展青年学者论坛”于1229日在我校草场门校区成功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多地,包括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和基础美术教育的专家,经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围绕当前的热点话题,从学科发展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地域文化特色的发掘与联动、民族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美术教育、新课标和新教材对师范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经验,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探寻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导顾平,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副院长、博导翁再红,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院长、博导沈其旺,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导杨勇,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教指委委员,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余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李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江苏省美育教指委委员秦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会员毛毅静,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导、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胡斌,北京画院研究员、北京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马明宸,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理事吴建青,江苏省教研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教育部中小学美育教指委委员丁悦,南京市美术教研员,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培训专家祖金明,南京外国语学校艺术教研组组长、中学美术正高级教师曹启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吴长燕,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青年学者赵冰林,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青年学者,杭州国画院“抱青风雅夜”栏目主持策划人李丝,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

我校招就处处长司南,党办院办副主任李荣恺,教务处副处长王玉玺,学科办副处长王瑾,科研处副处长丁正峰,团委副书记沈可,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玲玲,副院长陶金鸿,副书记孙仕荣和师生们代表参加论坛开幕式。

上午9时整,论坛拉开序幕。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继红致欢迎词。她介绍了我校及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专业概况,对各位嘉宾、各位同仁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紧接着,刘继红副书记为翁再红等参会专家颁发了校特聘教授证书。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们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分上下午两场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以“新质生产力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为核心议题,针对中国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和动态,一方面是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凸显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另一方面,在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培养出的师范生如何更好地适配中小学美术教育都是美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专家们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特点的探索出发,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和基础美术教育中所涌现出的特色实践,逐一展开交流和讨论。参会的青年学者们也积极就人工智能与美术教育结合等热点问题与专家进行提问和探讨。两场研讨会议分别由美术学院青年博士李楚洋和谢渊主持。

首先是宏观层面对师范美术教育特点的探索,顾平教授的发言《美与爱,美术教育的职业之魂》指出专业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存在“专业素养中缺少美,职业素养中我们缺少爱”,而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有更高的素养,更浓的情怀,更能坚守。李宏教授以《什么是艺术》为题,引发我们对不同阶段美术教育的思考。

在具体的实践层面,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和基础美术教育中都涌现出一些取得了很好成绩的特色实践,比如沈其旺教授以《艺技融合、三课联动、多元协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微》为题,介绍了中国青瓷学院的办学经验;吴长燕老师的《综合美育》介绍了树人学校美术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曹启海老师的《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则是以中学一线美术教师多年来的工作感悟,深情讲述了对美术教师工作的建议。秦华教授《“素养本位”的教材编写逻辑》对上教版美术教科书系统结构与内容进行解读,指出美术教师需要有能够看出美术教材问题的能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有气质”、具有中国话语体系和特色的高水平基础美术教育教科书。

其次是新质生产力视野下有温度的美育。在美术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杨勇教授谈了《审美感知在美育中的价值和作用》,认为美育不是简单教授学生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跳一曲舞,如何有效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才应该是美育真正需要关注的核心;吴建清老师的《融合与接纳——社会美育实践项目分享》介绍了盲人触觉绘画、艺术行为团体矫治等很有意义的社会美育实践;青年学者李丝以《原来,中国画这么有趣!》为例探索新质生产力视野下颇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画启蒙的美育之路;毛毅静教授《业余作者的留痕——作为方法的视觉田野日志:一种换位的思考》则从换位思考的角度为我们研究美术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翁再红教授的《传统文化的当代生产——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是对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引入美育的方式的探究;马明宸研究员的《20世纪中国画传承与教育模式转换》分析了不同时代中国画教学方法的变化,引发我们对美术教育中专业技法课程授课方式的思考;丁悦老师的《古韵绘新彩——优秀传统文化点亮美术教育之光的江苏实践》,祖金明老师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美术教育中的发掘与联动》,青年学者赵冰林的《地域文化的发掘与联动——基于纸媒为载体的实践与拓展课程》都在着力发掘地域传统文化特色。

闭幕式上,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徐声进行了论坛总结汇报,表示本次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未来会将论坛上的收获和启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美术学院院长路明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学术支持单位以及为保障本次论坛有序开展的美术学院团队表示由衷感谢。第三届创新发展青年学者论坛胜利闭幕。

 文/徐声 图/卢雨梦 审核/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