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穿越百年,探寻严复的传奇人生

发布者:戴晓凤发布时间:2024-10-25浏览次数:19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一部《天演论》惊醒沉睡的东方,梁启超、蔡元培等盛赞;一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的“热词”,影响了鲁迅、胡适等一代人……今年是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诞辰170周年,日前,《严复传》作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冯保善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做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六艺大讲堂,就严复的励志人生、严译名著与近代思想启蒙以及严复与中西文明互鉴等话题进行对谈。

胡适名字受《天演论》影响

“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其《天演论》出版后,‘物竞’‘争存’‘优胜劣败’等词,成为人人的口头禅。”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近代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思想的翻译家。其著述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在20多年前,冯保善撰写的《严复传》即被列入团结出版社“中国文化巨人丛书”。20多年后的今天,该书经修订面世,一方面讲述严复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事业起伏等与严复人生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从侧面呈现一个时代的变迁;另一方面,对严复翻译作品的特点和思想进行阐述,展现其现代科学思想。

据冯保善介绍,《天演论》的出版,在当时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其时,严复每有译著,便呈请教育家、古文家吴汝纶审正,吴汝纶读后,对《天演论》译稿思想乃至文笔,都有高度评价;梁启超、蔡元培等对严复的译著评价也很高,并且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到了鲁迅、胡适读书的时代,严译名著,尤其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其影响力更与日俱增。

鲁迅在散文《琐记》中写道:“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文中所述“城南”指的正是南京。

胡适说:“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其影响所致,当时许多人用这些“热词”起名字,比如胡适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即便是胡适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下的“纪念品”。据了解,胡适原名胡洪骍。有一天早晨,他请二哥代他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胡适很高兴,于是就用了“适之”为表字。及至后来,他便正式用了“胡适”这个名字。

“理工男”转身成为翻译家

“严复是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男,后来成了重要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人生。”在当天的对谈会上,冯保善从“文科有何用”这一问题切入,并通过讲述严复《天演论》的影响,向同学们阐释文科的“无用之大用”。

据冯保善介绍,严复七岁入读私塾,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另有八股文范本的学习。严复十几岁的时候,父亲作为当地的名医,在一次抢救霍乱病人时,不幸被传染,没多久便去世了。父亲去世后,严家立刻陷入巨大的经济困难当中。严复非常懂事,也很体恤母亲的辛苦,并靠一篇满分作文《大孝终身慕父母》考上了海军,“食宿全免,每月有四两白银的补贴。”其时,严复所读专业是轮船驾驶,所学课程有英文、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割锥、平三角、弧三角、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学制总共五年,其中,三年半的时间学知识课,还有一年半的时间用于实践。

得以重新读书,严复自然格外珍惜,也特别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并在理论课的结业大考中考了最优等。此后,在海上的操作实践中,严复也都有优异的表现。后来留学英伦,严复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课程排得满满的,所修专业则有化学、绘炮台图、绘海道图等。由于喜欢刨根寻源,凡事总要问个究竟,“这使他的知识含量较常人更为丰富,较一般同学更多了些收获,但同时他也付出了较别人更多的艰辛与汗水。”冯保善说。他的优异表现也赢得了晚清名臣沈葆桢、郭嵩焘等人的赏识。

除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严复同时也以新奇的眼光,默默观察着社会中的一切,从社会制度、文化学术、城建设施到具体的欧人风范,无不进行认真的观察审视。可以说,严复一生的西学基础,正是在留英期间打下的。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已经风靡欧洲,也在严复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回国以后,他又将其与守旧的中国进行对比,更是受到强烈触动。于是,严复决定以《天演论》的翻译,向人们敲起警钟。

以丰富细节再现百年前的历史

翻阅《严复传》可以发现,此书以扎实的史料为依据,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严复早年丧父科举受阻,转而投身船政学堂,品学兼优任教北洋水师学堂,后因甲午战败投身翻译事业以笔醒世的励志人生。

晚清名臣沈葆桢在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的奏折、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郭嵩焘所著《伦敦与巴黎日记》……在冯保善笔下,这些丰富细节的出现,均不断将人带向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现场。为了撰写此书,他参考了中华书局版《清史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稿》等47部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以年谱形式对严复人生中的重要事件进行罗列。

“为严复这样一位思想家和启蒙家立传,需要在考证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集腋成裘,要敢于啃硬骨头。”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认为,在探讨严复这一充满复杂性与多面性的历史人物时,冯保善以其客观公正的传记写作手法,加之深邃敏锐的历史分析能力,不仅精准描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更深入挖掘了其文学创作背后的深层动因,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肖像。

严复这一代中的很多人,从“中学”起步,受益于“西学”,最终又回到了“中学”,对严复而言,其人生和思想的两条轨迹最终也都指向中西文明互鉴。在王振羽看来,作者真实还原了严复的治学严谨,既犀利批判旧学,但也深研旧学,主张深入结合,洋为中用。

“虽然《严复传》写的是严复,但恰恰是透过严复这样一个人,我们打开的是中国近代的历史、文化史、翻译史、思想史的画卷。”对谈主持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陈进武表示。

新闻链接:

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4-10/25/content_104_177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