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抱团成长”共解“教育乡愁”

发布者:戴晓凤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1

■本报记者 阿妮尔

“1994年走上工作岗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好老师。工作多年后进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职业发展、我的从教理想渐渐焕发了新的生机。”从教30年,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嘶马中学教师窦立正从未离开乡村。时光在授课的回响和粉笔的碎屑中循环往复,他的职业成长却渐有放缓之势。2021年底,窦立正进入扬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的精心指导、成体系又紧密联系课堂的教研活动和与优秀青年教师的交流让他的育人热情与科学的理念方法高效连接,“作为一个稍微年长的老同志,我想说,成长永远在路上。”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2016年,在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统筹规划下,江苏省师干训中心以立足乡村、按需建站、分类施训、培育骨干的模式全面推进“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为各地培育一批乡村骨干教师,促进乡村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实践证明,乡村教师培育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教师培训和教师成长路径,对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意义非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鲁沛表示。

播种:立足乡村,站点遍地开花

8届,106个培育站,318位导师,2750名学员。这些年,常州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建设成果,让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潘小福很欣慰。

“培育站建设运行过程中,我们希望乡村教师一步步发现、悦纳、享受乡村教育的美好,认识乡村教育的独特性、丰富性,培养乡村教育情怀,提升乡村教育自信,在广阔田野中积累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潘小福介绍说,常州各培育站走出的2750名学员,绝大多数仍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可以说,常州乡村教育的面貌因此增色不少。”

江苏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由省师干训中心统筹管理,以省市县合作的方式开展。起初,在省级统筹下,各市、县(市、区)根据本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确定培育站的性质(如学科、学段等),在乡村骨干教师工作所在地附近或者最近区域设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择优聘请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担任主持人或导师。2021年起,在保留“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基础上,“乡村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也建立起来,培育周期2年,旨在培养更高层级的乡村骨干教师。经过8年探索,全省累计建立千余个培育站,4万名乡村骨干教师得到培训学习机会。

为持续提升乡村教师培育站项目的建设质量,省教育厅持续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省师干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导师团队建设,确保每一名加入培育站的乡村教师都能够得到全面、系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全省乡村教师的共同发展。

“乡村教师发展不容易,培育站紧扣学员发展需求,为大家搭建平台、联系同伴,主持人理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为学员服务。”担任过多届培育站主持人的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省特级教师张必华说。多年工作中,他十分关注乡村教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与乡村学校有限的教研条件和发展平台的矛盾。在他看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是一个“可以改变人一生发展”的平台,优秀的乡村教师在这里相遇、学习,坐上通往省市级,乃至更高水平教研平台的“直通车”。

“从学员到导师,我了解大家来到培育站的迫切需要是什么。”淮安市高良涧小学副校长熊维刚说,当前,乡村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落实、最新教学理论的研究发展、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与城里的教师有相同的渴求,省级统筹建设的培育站就在“家门口”,对他们意义重大。

“总的来看,培育站建设满足了农村学校和参训学员的真实需求,激活了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自觉发展、抱团发展的内驱力,是我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品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省师干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皇甫立同表示。

抽芽:携手共进,唤醒成长动能

“入职时,我教小学语文;2000年,无锡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我转岗教英语;近年来,培育站给了‘中年爬坡’的我更宽广的平台。”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副校长邓志琴告诉记者。她先后参加无锡市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带头人2个培育站,积极参与公开课展示、比赛课竞技、论文评比……在自我的不懈努力和导师的帮助下,人到中年的她找到了“更有力量的自己”。2023年,邓志琴成为无锡市惠山区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她也学着像导师那样,精心策划学员活动,带动支持更多乡村教师成长。

多年实践中,乡村教师培育站成为江苏乡村教师普遍认可的集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专业成长于一体的“孵化基地”。培育站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各站都要求学员自行制订发展规划,并为学员提供个性化专业支持,同时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鼓励学员对话研讨,小组间合作竞争,激励学员“自我生长”。

“每一项优秀成果都来自扎实的研修实践,每一项荣誉都在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信。”生物学科培育站主持人、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陆敏刚表示。第十批无锡市中小学教学能手中,12名生物教师中的8名是乡村教师培育站成员,这种“肉眼可见”的成长就是培育站工作成果的最佳体现。

记者了解到,乡村教师培育站旨在用专业的实践方式提升乡村教师内在的专业特性,引领乡村教师解剖教学问题、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思想、提升专业水平,用专业的书面语言表达专业的内容,既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专业价值和专业素养,又强调让乡村教师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教书育人的价值。

“我喜欢‘学生’这个身份,参加培训的时候把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回到课堂面对孩子们,感觉更加从容了,课堂也更加鲜活。”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美术教师、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马小芹说。培育站从“理性精神”和“感性实践”两方面让她迅速成长,“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让她感到充实又幸福。

扎根:细水长流,“乡恋”守望“乡愁”

“我是一个东北姑娘,现在扎根在江南乡村。”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关旸这样介绍自己。机缘巧合来到常州工作后,她很快发现,受学校地理环境、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相对受限。“培育站基于乡村、为了乡村,带领大家在研究解决乡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学得住、用得上,也留得下来。”关旸说,培育站导师和同学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坚定深深感染了她,她也将带着所学所得引领更多教师“走向幸福的乡村教育”,积淀“乡恋”,守望“乡愁”。

近年来,武进区组建乡村教师培育站20多个,500多名乡村教师因此受益,给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极大帮助。放眼全省,星罗棋布的乡村教师培育站引领大批乡村教师明确自身方位、明晰发展方向、明白努力方法,最终扎根乡村、留在乡村,为乡村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一次去上海出差,扬州市广陵区语文教研员王梦霞见到了人民教育家于漪。听闻乡村教师培育站的故事,于漪写下“愿你们成为扬州语文的骄傲”送给学员,让学员们大为感动。“学校在田间,第一天来报到我就迷路了”“我精心设计的课堂好像没办法推进下去”“我不想掉队,我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每每听到这些困惑和倾诉,王梦霞都会用于漪老师的话激励学员再坚持一下,让越来越多的学员在广阔乡村深深扎根,为乡村孩子带来更高质量的课堂。

让乡村教师扎下根的,不仅有榜样的引领,更有当地群众的信任。“乡里乡亲都很尊重老师,我不能甘于平凡,必须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尊重。”涟水县高沟中学级部主任王治天已在家乡涟水辛勤耕耘25载。3次参加乡村教师培育站,他和其他乡村教师一同听课评课,还走出涟水看到更多优秀乡村教师的风采,用实际行动践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教育理想。“我的成长带动了身边其他教师的成长,我们都能为乡村做更多的事。”

“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项目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工程,它不仅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说。未来,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教育力量。

新闻链接:

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55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