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者:陈瑜欣发布时间:2016-11-29浏览次数:6150

中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宣传思想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和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15〕17号)以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充分认识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价值。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2.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3.找准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聚焦点。紧密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新型师范学院”的战略目标,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凝聚师生改革发展的思想共识。切实加强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校内外宣传,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4.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统筹。统筹好理论研究和舆论传播,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舆论上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统筹好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以校内宣传思想工作为基础,加强校外宣传,服务学校建设。统筹好网上和网下两个平台。坚持一体化管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既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又要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维护网上阵地信息安全。统筹好宣传工作的时、度、效,把握好宣传的时间节点与实效,切实把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及时宣传出去,进一步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5.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影响力。新闻宣传统一归口管理,对学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活动、重要事件,按照同步筹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的原则做好新闻策划、政策解读,灵活运用发布形式,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分层、分类、分众化传播,提升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传播力。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力转变新闻宣传工作作风,深入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一线,及时挖掘学校和院系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师生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实事求是地回答社会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师生科学地、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组织领导
        1.着力构建学校“大宣传”工作格局。学校党委着力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成立校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常委会或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宣传思想工作。书记、校长每学期要开展一次意识形态研判调研,并做到“四个一”:每学期听一次思政课、作一场时事报告、参加一次学生活动、召开一次师生座谈会。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党委宣传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检查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任务。成立由文科院系以及社科类研究所组成的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承担理论引导、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学术交流等任务,使之成为校党委联系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配齐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坚持高标准选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把政治坚定和理论上有专长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足额配齐宣传部门人员,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顺利开展。各二级学院应落实负责宣传思想工作人员。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选拔优秀辅导员由人才派遣转为人事代理工作,积极鼓励辅导员攻读在职思政类博士学位。根据我校实际,加快引进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统筹推进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
        3.完善问责制度。把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部门、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凡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发生不良事端,对抓宣传思想工作不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4. 落实保障措施。完善保障机制,从政治上、工作上关心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学校每两年表彰一批优秀宣传思想工作人员。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宣传思想工作经费按需纳入预算,予以足额保障。设立宣传思想工作专项经费,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青年社科理论骨干队伍培养、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和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人员的学习、培训等。
  三、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
        1.严格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和使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须使用工程重点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定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要对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情况进行自评。
        2.加强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加大对我校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点的建设力度,在专业建设、教材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精品课打造、优秀教学成果评定与奖励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为创建江苏省重点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成果培育及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党建、宣传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每年确保有省(厅)级项目立项,争取国家级项目实现新突破;推进“精彩一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项课题,为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3.完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方案,落实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明确教育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常态管理,做到课程开齐,课时开足,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与专业课程应一视同仁,统筹兼顾,合理调配。
        4.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切实负起责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坚持分类教学,坚持多元指导,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逐步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进一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配备。出台相关制度,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教准入和退出制度。新任专职教师原则上必须是中共党员。凡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思政课教师,或者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者,将调离思政理论课教师岗位。
        2.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四有”好老师要求,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引导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开展十佳教师、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敬业奉献。
        3.切实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健全校领导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校领导坚持三个一:每人联系一名青年教师,听一次青年教师的课,作一次思想交流。
        4. 进一步提升教师遵规守纪意识。督促广大党员教师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的纪律,以良好的党风促教风。督促广大教师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要求,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授课有纪律、个人言行负责任”的意识,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言行。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以师范特色、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环节,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2.突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础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广大优秀校友资源,通过参观、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的作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3.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结合学校实际,以“三下乡”和“进社区”为主要载体,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针对各年级段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整合专业课实习实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和假期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等载体,形成分层次实施的实践教育体系。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4.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紧扣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引领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各二级学院指定专人负责本学院网站运行及更新维护工作,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5.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骨干的作用。校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要定期研究分析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党支委以及优秀学生骨干的四级培训体系,提高学生党员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日常生活、成长成才、就业选择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学生会领导,经常听取学生代表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意见和建议,试点建立学生会调研、提案制度,更好地发挥学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委、学工部门要做好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积极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大力发展学术科研型社团、努力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四)进一步壮大校内主流思想舆论
        1.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思政研究会要建立社会思潮分析研判制度,组织力量及时批判错误思潮和言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学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二级学院要切实抓好本单位的宣传工作,学校每年度对各单位在院内宣传媒体(校新闻网及校报)和校外媒体的宣传稿件进行统计,作为年度宣传工作考核的指标。
        3.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围绕学校重要工作和社会热点,主动对接校外媒体,主动设计宣传主题,积极提供新闻稿件,力求在高层次媒体、主流媒体多发稿、发好稿。进一步加大省级以上主要媒体宣传报道信息量,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潜力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省级媒体的联系,不断拓展对外宣传新渠道。
  (五)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阵地管理
        1.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信息通报、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师生的网络安全与法制宣传教育,招募网络信息采集志愿者,广泛收集师生关心的信息,对师生在网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及时做出网上反馈;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网上不良信息。
        2.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加强校报、新闻网、橱窗等舆论宣传阵地建设,校园媒体要配合学校中心和重点工作,开设专题专栏,加大策划、采编力度,精心培育和打造校内新闻宣传品牌,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讲身边的故事,讲二师好故事”,切实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作用;加强网站建设,提高学校主网站影响力,规范各单位网站建设,进一步增强网络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规范性;构建校园“微”体系,建设好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引导支持各单位(部门)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新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阵地、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
        3.加强课堂教学、讲坛等宣传思想阵地管理。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不得在课堂上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得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对违反上述要求的教师,视情节严重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校内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实行“一会一报、现场跟听”制度。同时加强对校内出版物、广播站等场所的管理,强化各种读书会、学术沙龙的引导,加强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准入管理,构筑起抵御渗透的意识形态“防火墙”。
        4.严防和抵御校园传教。严禁在校内传播宗教、发展教徒,严禁在校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散布宗教类出版物和宣传品。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关心、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聘用的外籍教师,要加强审查和日常管理,要在聘用须知中明确严禁校园传教的相关规定,发现有校园传教行为的,一律解聘并报告有关部门。
  (六)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1.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真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富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加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州国立大学合作的两个中心建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新贡献。建设人文讲堂等品牌活动,以石城讲坛、木铎讲坛为平台,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彰显校园精神文化。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定位,弘扬我校60多年来积淀的人文传统,努力培育和发扬具有时代特征、二师特色的大学精神。深入挖掘和报道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一线和广大师生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独特做法和感人事迹,弘扬爱岗敬业、勤学上进、创新求实的校园新风尚。
        3.打造校园品牌文化。积极探索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推进校院两级品牌活动建设,举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节、科技文化节、辩论赛、风采大赛等届次化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举办好经典诵读、话剧展演、影视欣赏等人文素养活动;鼓励、扶持成立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等文化场所的作用,积极开展高雅文化艺术活动进校园活动,提升师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