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洋感受别样生活——访2011级赴美交流生金明明(2013年12月15日第423期)

发布者:黄静波发布时间:2015-10-20浏览次数:310

跨越大洋感受别样生活

——访2011级赴美交流生金明明

学通社 孔静杨天天 田明 朱晨

去年9月,我院金明明、朱怡琳、赵哲、赵思云四位同学飞越太平洋,踏上彼岸的美国,在布鲁菲尔德学院进行了一段难忘的交流学习之旅。在这里,他们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学习生活,也感受到了别样的民风习俗。

陌生,挑战——迎接异域的新生活

群山环抱,树林葱郁,清新雅致的布鲁菲尔德学院就坐落在这样一个温馨宁静的小镇。初时紧张的心情在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渐渐舒缓,全新的生活即刻开始。

离开了祖国,四位同学来到了陌生的国度,听着陌生的语言,感到很不适应。“洋课堂”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感受到了西式教育的巨大差异。1526人组成的小课堂,讲师们授课的方式均为自由讨论。“那些美国同学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堂课都听他们不停地提问题、讨论,而我根本插不上嘴,光忙着听他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课铃却响了。”回忆起第一节课上的情景,金明明至今记忆犹新。这种和传统中式教育差异巨大的课堂模式让她懂得:学生不仅是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同学拥有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周后她很快融入了这种“自由课堂”。一次交换生演讲课上,金明明勇敢地走上讲台,但由于紧张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限制,金明明不是很流畅地完成了演讲,但讲师和教授们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同学们也致以热烈的鼓励。

初来乍到,不可避免的语言沟通障碍让金明明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感受到了学业、心理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给了她迎接异域新生活的动力。

随性,自由——感受别样的生活情调

在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下,金明明有些许的不适应,些许的不自然然而美国友人的热情、自由、随性以及浓烈的生活气息感染了她,鼓励了她,也带动了她。

在那里,每天人们总会在午后抽出一段时间去打理他们的小花园,惬意地在花园里享受一杯咖啡的温润。平日里和家人逛超市会尽情浏览超市里的林林总总。人们不会过于忙忙碌碌,而是走走停停,这里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多了一份生活的惬意与舒适。“我们学校实行半天课制,剩下的半天可以参加丰富的社区活动,在这里很明显可以感受到美国学生的真实、坦率与热忱。课余,热情的教授们会请我们去家里小聚,因此我尝试了好多地道的美国美食。”

回忆起美国的随性生活,金明明津津乐道。各种各样的校园party上,大家可以自由地展现个人的风采。除此之外,班级里还多次组织外出游玩登山、观看橄榄球比赛等。而一次去艺术馆的参观让金明明印象深刻,在展览中艺术家亲自扮演巫婆的角色,这种投身于艺术的行为让金明明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亲和性。“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意料,一位学校领导每个星期四都会在家里举办party,邀请留学生做客,而在我们临走的最后一次party上大家还一起跳起了流行的‘江南style’,平时即使是陌生人在街上遇到我们也会向我们打招呼。他们的热情令我难忘,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追求,致学——经历沉淀凝练后的感悟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学府是宽进严出。平日里看似轻松的学习背后其实是每周大量的论文写作的压力。“坦率的讲,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更是倍感压力。”金明明回忆起来还有些紧张,“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那里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所以在课余,图书馆是金明明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多阅读,多提升,总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交流生们在此期间一起学习,一起备考,一起与教授交流学习中的困惑,教授们总是积极热情地给予学业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每次写论文的时候,金明明总是主动去找教授,主动接受教授提供的意见,回去反复修改,多次与教授交流。“这种宽进严出只有真正经历了,感悟了,才知道致学背后的追求在任何时都是很重要的。”回忆起备考的日子,金明明总是感触很多。

 “以前一遇到困难就会直接放弃,而现在我们都会先去勇敢地进行尝试和努力。有梦想就去追求,不要害怕,毕竟我们活在当下,要好好去把握人生。”

日子在指尖悄悄溜走,两个月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交流学习的时间虽短,但他们感受到了美国异域文化的点点滴滴,这些也给他们带来了思想上不小的启发和触动。这段日子的记忆就像一串珍珠,在赴美交流的四位同学的记忆里不断流光溢彩般地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