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发声
学通社 吴玉楠
这是一个善于围观的时代。每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随即涌现,人们关注、评论,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有力地推动着事件的发展。
这是让人欣慰的,因为这是公民意识在民间成长普及的表现,是人们敢于思考敢于发声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的宣言。
然而新事物的成长必然有一番曲折,在冷静分析那些鱼龙混杂的声音后,我们会发现不少问题。
问题一:缺乏冷静与思考。鲁迅曾说过:“激动得快,平和得快,甚而颓废得也快。”这用来形容当下很多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在这个快速表达的年代,人们的情绪往往是一触即发,遇到一点事就冲动地“吐槽”,也不弄清事实,更不三思而后“言”。这样的声音大多是充满主观色彩,与事实有较大偏差,因舆论的引导效应而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切糕事件”,新闻一经网上转载,立刻引来网民大量“口水”,各种切糕体随即诞生,竭尽调侃之能事。“切糕事件”简直成了新疆人做买卖心黑、不道义、甚至抢钱的代名词。反思此事,人们的戾气、冲动极大地阻碍了真正有价值的声音的发出。理性冷静的思考过程的缺乏、探求真相的原则的丢失,让人们只是流于一吐为快,却付出了沉重的社会成本。
问题二:盲目批评与否定。对一个事件,很多人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偏重于否定。百家讲坛被批得体无完肤,刘心武续红楼被骂得不堪一读,难道是非得批评、质疑才显得出评判者的高知灼见?人们在遭到长期被动地异口同声地颂扬的压抑后,进入到现在这个可以批个马甲肆无忌惮地发表观点的“自媒体”时代后,立马走向令一个极端,刻意唱反调,批评、攻击都来了。这样反而又落入了另一个俗套:大家都在否定甚至谩骂攻击。
我们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必须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后的客观见解,唯有这样,我们的声音才是有价值的声音。一阵喧嚣后转移到下一个热点,留下未痊的伤疤,只会让问题恶化积聚。发声的目的应该是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才是有价值的,使人有热情而不致“颓废”的。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当今社会,希望更多的人能发出属于自己的、理性客观的声音,让这些声音真正改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