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走出的国际声乐“达”人
学通社 陆蕾 戴旺 郝雯嘉
2008年荣获哈尔滨全国艺术歌曲大赛一等奖;
2010年荣获“中韩国际风采艺术交流”美声青年组金奖;
同年,以半额奖学金同时被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伯明翰音乐学院两所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录取,师从英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亨利·赫尔福特;
2011年开始在英国歌剧院出演歌剧;
2012年3月,在英国伯明翰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他是那里首位举办个人音乐会的华人;
同年
他现为伯明翰音乐学院声乐系硕士,他就是我院著名声乐教育
说起这个弟子,
天分与勤奋
恩师肯定这是个有天赋的孩子。确实,陈达有优于常人的禀赋。语言天赋是促使陈达走向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第三届马里奥·兰扎国际歌剧大赛要求每位选手用四种语言演唱19世纪后歌剧作家的作品。陈达熟练地运用英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进行歌剧演唱,在决赛中凭借歌剧《浮士德》选段,反超初赛时领先的德国男高音,位居第一。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中学英语教师,自己从小就受到了外语的启蒙育熏陶,陈达在语言方面一直比同龄人表现出色。从走出国门后,短短的两年时间里,25岁的他便能熟练运用四门外语演唱,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当然,作为国际音乐人,光有语言天赋是不够的,音乐上的天赋才更重要,他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陈达对自己的天分的挖掘,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起初,陈达只是发现自己非常喜爱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通俗音乐,他都非常的热爱。那时,他喜欢利用音乐舒缓心情:疲累时放着轻音乐,遇挫时听听伤感派,有时也会欣赏很有爱的网络歌曲。广泛的涉猎、敏锐的触感,都成为他在音乐之路上的助跑器。后来,陈达发现自己对于歌剧有着别样的情怀,歌剧的节奏和旋律以及舞台表现力让他十分着迷。再加上他的语言功底非常好,这也对他演唱国外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于是,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歌剧的海洋,与时而缓慢、时而跳跃的音符一起舞动。陈达一步步地走向声乐,不是偶然,而是他自身天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郭沫若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陈达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因为有天分。恩
他说,想要练好歌剧首先就是“读”,因为歌剧大部分都是意大利语、德语,翻译成中文的歌词与原版误差较大,所以他在自己的歌剧道路上,将克服语言障碍作为自己的第一步。每天早上都要比别人起得早,像复读机一样朗读原著,遇到不认识的就查字典,搞懂每一个意思,薄薄的几张乐谱,外国人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却要用上几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仔细研读,把握主题,领悟情感。
第二个就是“唱”,陈达深深地知晓自己因为起步晚,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所以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别人练唱两到三小时,他却要求自己练四到五小时。一段歌词唱得不好,就反复练上几次,直到能够完美呈现整首歌曲,他才能满意地进入下一首曲子的练习。
第三个是“站”,唱歌是个体力活,必须站着歌唱,歌剧更是如此。无论是练习还是排演歌剧,都必须要站着,每天一站就是八个多小时。因此平时陈达除了练习演唱之外,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力求将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大家。
第四个是“跑”。国内的许多歌剧音乐会几乎都在上海,在南京上学的陈达常常要来回沪宁两地。为了能够感受音乐会的气氛,多多向精英前辈请教,他时常一人坐在很晚的返宁火车上独自忍受寂寞、独自回味音乐会的余温。这一刻,他很疲惫,因为夜已深、天已凉;但是这一刻,他又觉得很幸福,因为有音乐相伴,再苦也是甜。
最后一个就是“忍”,要能够忍受孤独。国外留学生涯并不是像别人想象得那么美好,相反,他是孤独的。7个小时的时差,让他有很多话都没有机会向父母倾诉,每每自己8个小时歌剧排练结束后,远在中国的父母早已进入梦乡。而当父母清晨醒来,异国的自己早已筋疲力尽,沉沉地睡去。时差,让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勤奋与刻苦中,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歌剧表演中,唯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到精神的慰藉。
高二才开始涉足音乐,经过本科阶段的勤奋努力后,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半额奖学金,进入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攻读歌剧硕士,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屡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所有这些都是他用勤奋换来的。
缘份
“没有
在教院读本科期间,
一分天分、两分缘分、三分勤奋,共同造就了今天的国际声乐“达”人——陈达!他走出了教院、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他的青春,在音符中尽情舞动;他的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开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