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六十年(2012年9月30日第404期第4版)

发布者:黄静波发布时间:2015-10-19浏览次数:15

风雨沧桑六十年

毛系瀛

复办的艰苦岁月

省委、省革委会虽明文规定要复办教育学院,并三令五申,可复办谈何容易?从校舍来说,江苏教育学院原有教学、生活用房24000余平方米,被南京艺术学院占用15000余方米,南京师范学院占用7000余平方米,其他单位和零散住户占用1000平方米左右。几经协商,我们筹备处的先行小组于1978年夏秋驻进北京西路77号大院,但南京艺术学院能够提供我们的仅是教学大楼顶部的四间空房、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和二十张四条腿的长凳,厨房名义上是共用,实际上我们是南艺的搭伙单位。

  从师资来说,办学要靠教师。江苏教育学院原有教职员工400余人,骨干教师100人左右。并入南京师范学院后,绝大部分留在南师工作,骨干教师被分派到南师的各个系科,后来均成为他们的骨干师资;另一部分被分配去南京农学院和苏北农学院;还有一部分被分流到全省各地去了。他们中不少人思念江苏教育学院,可是多年来他们是有家不能归呀!

 再从那美丽壮观的校园来说,在我进入校园着手筹备复办时,曾以《立新天》、《复办江苏教育学院》为题写了两首诗:

立新天

岁岁年年日月驰,校园面貌异当时。

严冬过后知春暖,创立新天志不移。

 

复办江苏教育学院

十里秦淮奠业基,兴衰几度史如诗。

清凉山下惊雷起,桃李芬芳满花枝。

办学要有校园。我院原有校园180多亩,可是这块美好的校园经过“文化大革命”,变成了四分五裂的大杂院。校舍被六、七个单位占用且不说,以一块30余亩体育用地大操场来说,北部为南京市港务管理处建房占用,中部为所谓的“八大家”建房居住,南部为南京金属线材厂占领,终日浓烟滚滚,人们成天在烟雾里生活。为改变此种状况,我与参加复办工作的同志立下誓言,有誓言诗一首:

“继往开来费运筹,

关山策马越从头。

中兴在望宏图展,

不夺雄关誓不休。”

在复办中,我们还遇到了对“复办”有不同的理解问题。按照1978613省委会议的决定及1978629省革委会(7847号文件的规定,恢复江苏教育学院,把北京西路77号的所有校舍归还给江苏教育学院使用。如果按照复办这一要求,并到南京师范学院及其他单位的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原有的校舍、图书、设备应全部归还教育学院,但这样做,归还单位不同意。因为如果这样做,南师大的中文、数学等好几个系的教学工作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他们只同意部分归还。声言如教师全部归还,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教学质最,他们属于省重点高校,不能削弱,省里某些领导也声称,要保证省重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给我们排出了300人左右的大名单,经我们调查了解能在教学上派上用场的仅几十人,其余老的老,病的病,且主要是行政、后勤人员。当时我们再三向领导机关提出,我们是办学单位,不是养老部门,更不是安排照顾性单位。在反复的协商中,我们坚持了三条原则:第一,按照上级批复的规定,凡原教育学院的财产、人员、图书、设备,一律归还教院,我们不挑,对方不拣;第二,如原有人员及财产不能如数归还,我们宁愿按照重新创办的办法“重砌炉灶”,凡并入外单位的人员我们一个不收回;第三,原教院尚未流失的财产,南师尚未处理的,作为支援我院复办的原则来处理;第四,如果有人志愿要求进入教院的,愿为教院复办作贡献的由省教育局统一按照正常人事调动个别办理手续。在各方意见明朗之后,省委科教部和省教育局党的核心组决定以原江苏省中小学教材组为基础,重新组建江苏教育学院。经过挑选第一批就调进近百人,为复办教院莫定了基础。

完璧归赵与筑巢引凤

复办江苏教育学院,原校园房产都给人家占了,俗话说进来容易出去难。当然各家都有自己的难处.要想在短时期内把“文革”中被六、七个单位占用的校舍、场地全部归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我们人手少,筹备工作的任务又重,其工作的紧张情况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除了向省委、省革委会及省有关部门递送一份份报告求得批示和投资外,还要组织人员分别与各有关单位进行协商交涉,签署迁出协议。此外,还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宣传复办中遇到的困难,如,19823月利用我出席江苏省第七次党代会的机会,发出了请求各方面支持、帮助解决教院复办中各种困难的呼吁。省党代会的大会秘书处对此十分重视,把我的呼吁发言稿摘要刊登在198239党代会的“会议简报”上,给有关单位震动很大,这对我院的复办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省测绘局在三年内分三批全部撤走,南京师范学院在两年内一次性搬离,南京艺术学院虽历经五、六年艰难曲折的道路全部撤走,但毕竟该走的还是走了,基本上恢复了我们的校园。

  为了重组队伍,需从各地引进人才。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引进人才首先要有住宅。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79年投资两幢各为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职工住宅楼(3号、4号教工宿舍楼),并于1980年底竣工,解决了60户教职工的住宿问题。1980年又投资兴建两幢职工住宅楼(2号、5号教工宿舍楼),于1981年底竣工,又解决了60户教职工的住宿问题。此后又相继建设了1号职工住宅楼(1200平方米,20)6号职工住宅楼(1900平方米,40),基本解决了复办初期的教工住宿问题。为了“筑巢引凤”,又先后建造了三幢“高知楼”(7号、11号、12号楼),为引进教授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原有学生宿舍全部被占,为解决1980年暑假招收中文、数学等6个专业本科进修班学员的住宿问题,我们于1980年春天和夏天,突击建造了3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并在招生前按时竣工。

与此同时,我们还相继建造了“省电教馆大楼”、“物理楼’、“图书馆”和省电大办公教学楼。从我院筹备工作开始,我们一直为基建任务奔忙,从未中断过。

适时应世  实施教学

十年动乱,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灾难,特别是基础教育。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职后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培养提高。“文革”结束后,我省出现了民办教师多、不具备合格学历的多、教学水平低的多和教师总量缺少、教学骨干少的“三多两少”的严重情况。以教师学历情况为例:据1978年统计,在高中教师中,具有本科毕业的比例由1965年的66.2%下降为33%,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毕业以上的比例由1965年的77 .4%下降为11 .2%。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明确了复办后教育学院的首要任务根据国务院130文件的精神,应是“面向中学、面向实际、想中学所思、急中学所急”的工作方针.承担了学历进修、教材教法研究和干部培训的繁重任务。根据全省中学教师文化业务水平的基本状况,采取了“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把长远的文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当前教学工作的教材教法学习结合起来.使学员在各方面明显得到提高。我们又根据中学师资紧缺的情况,在办班形式上实行长短结合、不拘一格。我们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短训班,时间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的不等,组织全省部分中学教师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统编教材、中学教学大纲,并分析教材难点,明确教学要求。由于我们是以江苏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为基础复办的,我们还继续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供应工作。

 复办后的教育学院十分重视教育行政干部轮训班的工作,由教育管理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参加学习的有重点中学、完全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通过学习,较好地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

    我们在复办初期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还开创了人口教育的先河。于1980年我院参加了我国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中学人口教育”,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举办了人口教育展览。还主持编写了《人口教育概论》,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采用.并颁发了6000美元的奖金和稿费。为了更好地完成此项任务,我院专门成立了人口教研室,配备了专职干部和教师,举办了人口教育师资训练班,到1989年底共办了37期,培训了2265人。我们还编写了《人口理论知识》、《我国人口政策》、《人口统计知识》、《生育科学》等教材共35万字。又编写了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学人口教育讲话》共出版发行11万册之多。

如今的江苏教育学院

“大江浩荡水悠悠,十里秦淮九曲流。烟雨莫愁湖畔柳,凤凰飞过凤凰留”。如今的江苏教育学院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奋斗!可谓临水依山环境幽美,新建了全省一流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大楼”,培养了一支由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全国省级教院中可谓佼佼者了。回忆过去,总揽现在,展望未来,真是令人十分欣慰,以七律一首诗结束我这段回忆吧!

科教兴邦喜运交,江苏教院誉声高。

清凉山下建新院,教育楼台冲斗霄。

解惑释疑攻玉处。传经授业迷津消。

滋兰树蕙育桃李,“玉树琼花”建圣朝

注:①攻玉,借用他山之石攻玉之典。

        ②“玉树琼花”,借用江泽民主席是:“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句

(汪炳麟同志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