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积力久则入
王锡九教授访谈录
(摘选)
编者按:王锡九,我院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出版有《唐代的七言古诗》、《宋代的七言古诗》(北宋卷、南宋卷)、《金元的七言古诗》、《皮陆诗歌研究》、《刘克庄诗学研究》、《唐宋爱情词选》等学术著作。曾获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近日,我院学通社记者跟王教授作了面对面的访谈,受益匪浅。
记者:作为一名从教近30年的资深教授,您觉得怎样才能做好一名优秀的教师?
王教授:1981年,我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研究方向专业毕业。毕业后,我在扬州师院工作至97年,后调至江苏教育学院。到2011年,我就整整从教三十周年了。从多年从教经验来说,我认为做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好课。这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前沿、学术动态,给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掌握到最新的学术观点;同时,配以一些高新的科技手段,丰富课堂,充实教学,比如多媒体在课堂的应用等等。另外,做教师一定要把本学科的基础打扎实。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教好书,教好学生。在这方面,我感触颇深。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对于唐宋文学,我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教书的最初两年,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备课,认真地围绕教学读书。首先是把教材认真读透,了解其主旨和思想,再配以别的研究成果,将教科书进一步地充实、条理化,最后自己总结概括,写出讲稿,再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直到1984年,我才开始逐渐将重心转到教研上。这种基础的积累为我以后的科研工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有些教师,过份依赖教参和网上的讲义,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内容带不来预期的教学成果。教师的基本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内容可以参考别人的,但必须有自己的归纳、总结。我本人就是坚持这样做的,每天晚上我都会翻看第二天上课所需的讲义,如果近期有新的相关联的学术研究成果,我就会往里面贴个小纸条。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会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美结合。
记者:在您从教的同时,拥有六七本专著,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项。您是如何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的?
王教授:这与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我钟情于学术研究,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当时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是文革爆发前毕业的中文系大学生,偶尔会带中国古代方面的书籍给我。从那开始,我就迷上了中国古代诗歌。后来,机缘巧合,我又被推荐到中文系读书。于是由此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做教学、搞科研,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像我们最原始的文学研究,最根本的根源在于思考,乐在其中。并且,我坚持将这条路走了下来,自我得到一种满足。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太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独树一帜,所有的学科都精通,要有所选择。我本人侧重于读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歌。但是,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其他领域的书也是要读的。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包括我当时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都是大学期间读书不要片面,各方面都要涉及,每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需要的。比如说,你虽然不研究外国文学,但是对外国文学也要有所了解。基础学科的掌握对以后做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某个方向的研究。这时候的研究就可以比较精细了,你可以选择某个方面进行深入、长时间的研究。比如说对于七言古诗,我前前后后钻研了十几年。这么多年的研究,正是印证了那句古人的话,真积力久则入。无论做什么事情,贵在坚持。
记者:当今社会"就业难",许多大学生为了方便找工作,积极考研。但是,有人觉得这种做法太过功利化,您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
王教授:总的来说,对于个人而言,是无可厚非的。学历高,素质高,就业成功率就高。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就业和待遇都会比本科生要好。
我觉得当今社会,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发展到这个程度,根本不可能都去做学术研究;况且,国家也不需要这么多专门做学问的人,也需要多培养出一些从事应用技术工作的研究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要有那么一些"坐冷板凳"的人,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做出贡献。但也要一些类似于从事过去"蓝领"的工作的研究生。我所谓的 "蓝领",并非纯意义上的"蓝领",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素质、技术和专业知识,成为应用性的技术人员。当今中国的教育仍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岗位招不到技术型人才。所以,现在,许多重点大学把研究生分为两大类:基础研究类和应用人才类。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发展方向。这种做法很切合社会整体进步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