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亮相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
“眼镜女孩”和“红鞋带女孩”亮相国家形象宣传片
日前,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正式亮相。《角度篇》长达18分钟,主题为“中国在路上”,它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开放成就以及以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精神,从不同方面把中国古老而又现代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角度篇》通过800多个画面,阐述发展能持续、多元且共荣的和谐理念,跨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的话题,拍摄地点遍及神州大地,让更多普通百姓入镜。据悉,《角度篇》将用于驻外使领馆节庆、外交酒会等外事活动时展示。
在《角度篇》中,南京一共出镜四次,分别为黄埔路林荫大道、音乐台白鸽飞舞、紫金山“虎凤蝶”行动、中山陵巍峨耸立。在《角度篇》第5分15秒时段,伴随着“中国人已经懂得,任何增长也不值得拿牺牲自己美丽的家园和后代的未来来交换。”的男声英语旁白,一群身着白色短袖T恤的大学生专心地在山道上捡起一片片垃圾,白色T恤上印着的《金陵晚报》和中华虎凤蝶图案的LOGO,在夏日的阳光下分外醒目。这段时长8秒的镜头,是通过“虎凤蝶”环保行动来宣传与展示当今中国人的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中,有两位女生特别醒目:一位是“眼镜女孩”,一位是“红鞋带女孩”。镜头中的她们不约而同地蹲下身体,俯身用右手中的铁夹夹起紫金山山道上的垃圾,再细心地装进左手握着的垃圾袋中。她们正是我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09级的冯婷同学和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数学系09级的袁霄同学。她们积极参与《金陵晚报》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虎凤蝶”行动,自发加入紫金山捡拾垃圾志愿者行列。一次原本朴素而平常的活动,无意间成了一次意外而“惊艳”的亮相!
“挑剔的”导演摄下真切的镜头
去年9月17日,《角度篇》执行导演何澎带着一名摄像师,两位80后,年轻而有激情,从广州坐飞机来到南京,一下飞机就投入紧张的拍摄之中。短短两天里,拍下了上千个镜头。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要纯粹的自然状态,不论是景色,还是人物,而且还要找感觉。他们全部要求“抓拍”,“有点像纪实片”。在拍摄路途中,他们甚至要求司机要做好准备随时靠边停车,因为他们一路都在找感觉,忽然发现了,就下车抓拍。所以,他们拍摄的随机性比较大,当然,所拍摄的内容上,真实性也就非常强。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那一次的“虎凤蝶”环保活动以其真实自然的状态吸引了《角度篇》的拍摄者,进入了《角度篇》的镜头中,我们“眼镜女孩”冯婷和“红鞋带女孩”袁霄青春而靓丽的身影也偶然又很自然而又必然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我们身边的冯婷、袁霄
冯婷,袁霄。两名女孩,都来自古城扬州,都正值22岁妙龄,都是双子座,都是从计算机专业转为我院师范专业,都热爱爬山,崇尚自然,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种自由的感觉。如此多的相似,使得俩人的关系特别亲密,这才有了两人共同参加“虎凤蝶”行动的机缘。
对于参加“虎凤蝶”环保活动和亮相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情况,她们对记者们作了详细的介绍:
记者:能跟我们讲讲你们参加“虎凤蝶”环保行动的情况吗?
冯婷、袁霄:去年9月18日,我们偶然得知金陵晚报有这样一个“虎凤蝶”的志愿者活动,觉得这样的活动挺有意义的,就一起去参加了。“虎凤蝶”环保行动是由《金陵晚报》在2007年发起的,旨在“拣起每片垃圾,让紫金山畅快呼吸”、还珍惜虎凤蝶生存环境的活动。活动在每周二、四、六举行,不仅能有效情理紫金山上的垃圾,而且能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全社会对环保都要重视起来。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记者:在活动过程中,你们知道有国家形象宣传片记者在进行拍摄吗?
冯婷:其实当时我们只知道是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想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活动过程中有不少南京市民也很自觉地参与进来,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环保举动。其间我们注意到有记者在拍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在为国家形象宣传片拍摄,我们没有太在意拍摄,专心投入活动之中。就是现在,我还是觉得入选国家形象片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举动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会做了些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了这项公益活动中了,这一点才是最有意义的。
记者:当你们知道自己上了国家形象宣传片时,心情是怎样的?
冯婷:十分激动,感到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宣传片里出现,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我们很幸运。一直以来崇高而又有些抽象的“国家”这个概念一下变得那么具体,和自己那么贴近,我的内心十分激动。虽然我做的事情并不大,但是能够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的自豪,这是国家对我们行为的肯定。这件事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要觉得自己做的是小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小事做好,那对整个社会必将是巨大的贡献。
记者:你们是如何看到“虎凤蝶”环保活动出现在代表一个国家形象的宣传片上的?
冯婷:“虎凤蝶”这个公益活动举办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清理紫金山的垃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而环保作为一个社会话题,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问题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只有每个公民都真正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我们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这个活动被选入国家宣传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在客观上能督促和激励更多的人来参与环保,爱护我们可敬又可爱的大自然。
记者:出现在国家形象宣传片可以说你们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了中国大学生的集体形象。你觉得哪些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培养具备的?大学生该怎样履行社会职责?
冯婷:当代大学生,无疑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了很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比如“虎凤蝶”环保行动就是我们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也是展现我们阳光形象的宣传窗口,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我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平时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老爱幼,在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秩序;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大度包容,营造一个融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氛围;爱护环境,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并带动身边的人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件事,做有素质的文明人。
记者:亮相国家形象宣传片对你的生活、思想等有没有影响和触动?
冯婷:影响还是有的,我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就发生了改变。当时在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环境,得知自己出现在这个宣传片里之后,我更加意识到,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国际化交流越来越多,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仅代表个人或者学校,更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形象!可以说在那些外国人眼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宣传片,宣传的就是当今的中国形象。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深,我们与国际友人交往也越来越多,我们平日里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国际友人看到现实中的大学生真实的生动的形象。还有就是环保意识增强了,环保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张纸,一滴水,一节废电池,其实就是那么细小,谁都能做到,关键是,环保在不在你的心里。再有,就是我越来越关注公益活动,积极从事支教和文化普及讲座等。我觉得能够尽自己所能,解别人所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个青年人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
记者:你们都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你们将来会把今天的幸运与快乐与你们的学生分享吗?
冯婷、袁霄:将来会在课堂上播放宣传片给他们看,跟学生分享这份荣耀和快乐,让他们也更好地了解中国形象;会想办法在课堂上加入环保内容,教育他们从自己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学通社 黄玮、韩志敏、李悦、姚弛、夏娴圳、黄少鹏、陶莹等
“惊艳”背后是朴素 偶然之中有必然
轩言
冯婷与袁霄的出镜是意外的,幸运的!但是,这个意料之外的亮相又是情理之中的。她们有着青春激昂的热心肠,有着对环保公益活动的热心与坚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她们的“绽放”离不开教院这片“土壤”,她们是教院学子的缩影!作为有着近60年办学历史的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摇篮”,江苏教育学院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素质培养是扎实的。近年来,学院开创了“五维导航”教育模式,以思想导航为核心,以学习导航为基础,以心理导航为源泉,以生活导航为保障,以素质导航为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中“素质导航”以“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志愿服务活动规模化”、“ 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化”和“学生社团活动多样化”为依托,以服务社会、提高技能为目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参与科普宣传、帮扶支教、企业实践、文艺演出、科技支农、环境保护、社会调研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达到“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结合的目的,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
在“五维导航”模式指导之下,学院成立了各种服务社会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大学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航标。
我们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活跃在社区、农民子弟学校、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以及残运会、十运会、绿博会等重大活动现场。在十运会开幕式上,我院920名志愿者参与表演的《锦绣江苏》文娱节目,荣获“十运会文体演出突出贡献奖”,获得了广泛好评。
我们的环保协会,与《金陵晚报》联系,加入了“虎凤蝶行动”,通过捡拾垃圾的方式保护紫金山的环境,从而保护虎凤蝶的生存环境,以利于虎凤蝶的生存和繁衍。2010年,我院的“绿色环保与绿色消费”环保宣传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被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确定为“2009年度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
意外的“经验”,背后是朴素的奉献;瞬间的“绽放”,来自于深厚的熏陶。江苏教育学院这方水土,在默默耕耘中收获,在静静孕育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