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展望系列采访:
(五)徐国华院长访谈录
编者按:徐国华教授,我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院长,理学博士。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植物逆境生理和发育分子生物学等。主持的科研课题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课题一项、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五"重点研究课题一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短期研究课题二项、江苏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一项、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课题一项。日前,我院学通社记者潘璐、陈慧、徐丹等与徐院长作了面对面访谈。
记者:徐院长,您好!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十二五"起始之年,在"十二五"期间,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以下简称生化学院)有哪些重点任务和重点目标?
徐国华:"十二五"期间,生化学院拟以狠抓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为突破口,以加强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做好院系的发展工作,"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破解发展"瓶颈"的问题。目前来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是我们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保证。2011年我们大力引进了一批教师,新引进的一线专业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位为出站博士后。第二个方面就是加强实验室建设。生化学院是一个理科性质的院系,实验、实践教学是生化学院常规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除了有传统的生物教育和化学教育专业以外,还有应用化学等专业,同时每年还有大量的学生要考研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需求不相适应,因此目前我们正努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虽然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还是尽我们所能将这项工作逐步往前推进。生化学院成立以来,新的领导班子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支持下也做了许多工作。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一个生命科学与化学教学综合实训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建成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提升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另外,实验管理体制建设也是目前我们实验室建设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我们希望在"十二五"期间我院在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为生化学院的后继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记者:生化学院是上个学期刚刚合并成立的,你们是如何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呢?
徐国华:生化学院是由原生物系和化学系俩系合并而来,由于原来的俩系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历史,发展情况也不平衡,在这样打情况下,俩系合并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磨和的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院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减少工作阻力,生化学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营造一个真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必须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在学院成立之除,我们就成立了三个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工作委员会:党委联席会(主要由学院党、政负责任组成)、院务委员会(主要由教师代表组成,民主选举产生)和学术委员会(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代表构成,民主选举产生),并且明确了各个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各个委员会的运行制度。学院涉及到人、财、物的重大问题全部由院务委员会、涉及到学科和师资建设的重大问题全部由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结果报党政联席会审议。事实证明,目前这三个委员会运行良好,尤其是院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生化学院党政联席会的正确决策提供了保障。
记者:咱们这样一个理科学院,目前科研工作发展状况如何?科研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徐国华:科研能力比较弱是我们生化学院甚至是我校理科院系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目前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几年我们生化学院大力引进了一批博士,再加上我们原有的一部分老师通过在职进修也取得了更高学历,目前生化学院33位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已经有10人,这为生化学院科研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我们最近在大范围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的相关课题,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申报课题的过程将相关教师已有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对知识进行重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
教师的科研工作最终必然也会落实到课堂中,我个人认为教学是"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方面"有意"按大纲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又会"无意"地将个人积淀的研究成果融合进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有效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这必然会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拓宽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