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寄语2011级新同学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1-10-14浏览次数:35

学会学习--寄语2011级新同学

江锡铨

 

   又到新同学入学时。想到常常和新同学谈到的一个话题:学会学习。

   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当然一直也都在学习。这里说的"学会学习",主要指的是要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理念的转换,要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方式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大学学习方式的核心内容,我以为其实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理念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却是难以普遍实现的。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却是必须的。

   先说自主。同学们拿到课程表后就会发现,大学的课排得并不太紧,通常每周也就二十几课时。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也不太一样,常常上完课就离开教室了,而不会像中学老师那样整天盯着你;课后作业老师会留一些,但不会采用中学式的"题海战术"。那么,每天除了上课的三、四个小时外,剩下的时间做什么?其实,这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即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之一,通常是以1:2的比例来安排听课和自学的时间,也就是要以两节课的时间,来理解、消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算来,大家每周至少还要有五十多课时的时间用于自学。所以,即便是满足一般教学要求、起码教学要求的大学学习生活,也并不是很轻松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不能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充分的自主学习,四年后也就很难成为优秀的,甚至是合格的专业人才。

   再说合作。这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又一特点。比起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生师、生生的互动与合作。同学们大都住读,有各自所在的系、专业、班级、小组、宿舍,处于各种层级、各种形式的朝夕相处的组织之中。按照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我们也应当尽量把这些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不仅实验课程、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教学活动需要合作完成,还要善于在朝夕相处的各种组织中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如交流读书心得,写作灵感,解题思路;互相撞击,互相启发,互相映照。处处留心,处处合作皆学问。

   最后是探究。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以所研究的学问,所培养的人才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社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成员的学习方式,也就必然是研究的、探究的、穷究的。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时时处处多问为什么。我常常和同学们说,不要以为你面前摊开一本书,或者是你坐在课堂里,就算是认真学习了;不能把脑力劳动降低为单纯的视力劳动、听力劳动,尽管脑力劳动要以读书听课为基础,但基础并不是学习过程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学习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是依托于基础的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探寻现象背后的普遍性或独异性的规律。

   当然,探究离不开独立思考,离不开自主学习;也离不开被新学习理论称之为"读大脑"即直接阅读别人思维成果的交流碰撞,离不开合作学习,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类课程为例,任课老师常常会告诫同学们,不能指望仅仅从文学史课堂和文学史教材、论著中学习文学史,因为那些都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真正的文学史,都经过了研究者或讲授者的主观选择和过滤;我们大家学习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检验这些主观认识的正确性。真正的文学史其实只存在于史料--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史料之中。所以学习文学史课程的第一要务,就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自主阅读文学史料;阅读中要善于合作学习,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体会,这样就会对史料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联系、思考,从中总结概括出对于文学内部和外部矛盾发展运动的规律性认识,再证之以我们在课堂上、教材论著中所了解的相关理论概括。这样就会对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文学人物、文学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有一些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如果只是听听课,翻翻教材,不下功夫去读史料和深入思考,要不了多久课程内容就会被淡忘了,等于没学这门课。

   所以,对于新同学来说,学会学习至关重要。学会学习,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生活,才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素养增富等方面收到事半功倍,至少是事倍功倍的学习效果;而不至于事倍功半,白白耗费许多大好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