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有所听"
孙维梓
编者按: 孙维梓老师是我院原教务处的教务科长。1991年退休后,一直从事科普写作。十余年来,在趣味数学、开发智力、科幻翻译、动手制作等领域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多有益读物。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四千二百余篇文章。上世纪90年代获北京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科幻翻译金桥奖,还被评为江苏省科普十佳工作者。由于长期高度近视,孙老师于上世纪 90年代置换了人工晶体,并做了激光手术,还是失去了右眼,目前左眼也岌岌可危。但是,孙老师不服输、勤学习,通过不懈努力,现在又找到了新的"读书"学习的途径。孙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顽强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特刊发孙老师的文章,以飨读者。
2007年末,我已经日益痛感视力的不行,投出去的稿件发表后重新以铅字的形式回到眼前时,我竟然看不清它们,这才猛然惊觉:我的写作生涯将就此结束!
于是我不得不考虑未来日子何以打发。我清醒地意识到:以耳代目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既陷入苦闷之中,又踏上了寻找出路的漫漫长途。
一般人恐怕难以想象失去视力的滋味:你将陷身于无边的黑暗深渊,连朝夕相处的亲人都无法辨其眉目;端在手中的饭菜竟然不知是何物;一切全靠摸索;一切全赖别人指点。我既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也失去了信息的来源!
提高生活质量的出路在何方?我得从积累必要的工具入手。于是在老伴的陪同下,立马外出购买了较为高级的收音机,还有进口的随身听以及便携录音机等等,准备开创新的生活。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收音机才是必不可少的,其余两件则可有可无。
于是乎,每日听新闻广播及新闻联播就成为惯例。那些评论节目更是成为每日固定的栏目。我切身体会到古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的含意。社会上的种种热点,网络上的种种焦点,我都关注着。逐渐地,一些电台的固定故事节目也成为必听内容。可惜的是,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漏听了某些章节,造成遗憾。
我强烈感到必须另找出路。于是就开始从网上下载有声读物来作为补充。我搜索适合我需求的网站,寻找可读音频。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发现了www.mmmppp333.com,它不但收进大批电台的系列故事讲座,而且设有打包下载的功能,点击一下就能自动为我录下好几百兆的内容,非常适合我。
就这样,大量有声读物包括小说、百家讲坛、外国名作、武侠恐怖等等内容都下载到了我的硬盘上。开始时我直接买来一些mp3播放器,在耳朵上套上耳塞来听,但很快就发现这样做并不舒服。如果使用外接喇叭,又感觉麻烦。好不容易在市面上买到一种具有mp3播放功能的收音机,它的音量宏大,至今还在陪伴着我。
不过,每天下载的材料多了,也就带来一个如何保存的问题。想来想去,我决定用刻录光盘的办法。一张DVD空白光盘容量是4.7兆,足可保存下数百个MP3文件,约合20多个长篇故事的容量。这几年来我已经刻录了四十几盘,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含。我还把全部目录都留在电子书上,随时可用MP4去查阅。
按说自己应该满足了,可还是不行。有声读物尽管很多,但依然还有很多书籍及材料是无声的文字形式,如果在电脑上用盲人软件来听固然也行,但毕竟太费周折,要欣赏一部长篇名作就必须整天坐在屏幕前。通过努力,我又发现了一个新东西:北京盲人出版社的"阳光听书郎"。这玩意比一般手机的体积还小,发音却能与真人媲美。我急切地邮购了一台。
这下可好了,由于它只能识别txt的文本文件,所以2个G的内存就能载入上千本书籍,怎么听也听不完。一般的WORD文件比较容易转成文本文件,但其它的就不那么简单了。于是我又得一一学习。首先解决的是PDF文件,那还好办一点,接下来有不少光盘中的电子书文件就麻烦多了,经过一番求师问友,终于顺利解决。我现在终于可以在睡前躺在床上听一两个小时的朗读啦!
这真是一种颇为奇妙的感受。从此我身边就缺不了收音机,MP3播放器,听书郎这三件宝贝。我几乎可以整天坐在椅子中,尽情收听我喜爱的内容。我过去酷爱读书,现在读不成了,就改为听书。爱听什么就听什么。比起我同样老来失明的父亲来,我的生活质量不知要高上多少倍呢。
我的努力使我体会到了莫大的愉悦,我享受到了别人享受不到的"听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