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铭记的纪念(2011年12月15日第392期第4版)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2-04-18浏览次数:26

为了铭记的纪念

学通社赵阳

   12月13日,南京城里警报长鸣。

   丝丝的寒意,仿佛提醒着所有的南京人,今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4周年祭日。

   白发苍苍的凭吊者对墙肃立,历史的沧桑感涌上心头。

   然而这种沧桑感本身,是否很快也会变成一段历史?

   尽管在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市举行了例行的悼念仪式,但在南京以外的全国各城市,这一天只不过是和12月12日、12月14日,和每一天别无二致的寻常日子。没有白烛,没有警报,也没有默哀和凭吊,仿佛当年的悲剧,受害者仅仅是南京市和南京市民,仿佛那仅仅是一个城市,而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

   从人类学上说,战争本身就是一次人性的灾难。回忆那段历史,我们不仅仅是停留在哀悼罹难的30万同胞,更应该去思考这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惨剧发生的根源。74年了,时间越来越久,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南京大屠杀似乎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我们该怎样来牢记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只依靠程式化的仪式,也不能仅仅依靠历史教科书上那几页泛黄的教案,更不能依靠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她对自己历史伤痕的记忆,不能依靠仇恨来维持,必须依靠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

   不少人在说,时代在前进,我们应该向前看,不能总停留在悲惨的过去。的确,人们都应该向前看,但只有站在历史的起点,前方才能被确认为前方。忘记了过去,不仅仅意味着背叛,也意味着忘记前人用血写成的警示和教训。居安不思危,即使危险迫在眉睫,恐也是浑然不知,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揪心的事。

   说到"哭墙",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也有一座。当年犹太先民遭罹亡国之痛,在这堵墙下痛别故土,一去两千年,饱受歧视、冷落乃至屠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踏上过故土半步,更未亲临"哭墙"祭奠。但一代又一代,"哭墙"的传说在犹太人中顽强传承,虽然他们连"哭墙"的样子也不甚了了,然而"哭墙"却牢牢建筑在他们心上。以色列人今天的奇迹,何尝不是从这心中"哭墙"的修筑开始的?

   我们也要有这样一堵"哭墙",而这堵"哭墙"应该建在我们的心上,历史也应书写在每个南京人和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然所书写的并非是仇恨,而应是前人的教训、今人的反思和后人的启示。南京也好,中国也好,都应该早日翻过沉甸甸的历史书页,但翻过并不意味着淡忘。哲人们说得好,要从精神上摆脱和战胜昔日的屈辱,首先就必须学会正视它、了解它。

   我们得铭记,不仅仅在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