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小学当大学"
--李吉林老师的为学
学通社 于施洋
编者按: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至今,一直任教于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当选为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主席团成员),荣获首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三次)、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2011年,李吉林老师光荣当选"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月13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国家及省市主流媒体和大学生记者团集中采访了李吉林老师。我院学通社记者于施洋作为大学生记者团的一员,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
"即便把教师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身不死。蚕化蛹,蛹变蛾,蛾孕蚕宝宝,无穷无尽......蜡烛虽然燃烧自己,但也是升华自己,并非物质消灭。这都是如诗如画的。"
第斯多惠说:"只有不断进步的人才有教人的权利"。
李吉林老师在为学上不断精进充实,在教育上薪火相传,把阅读、思考作为存在的方式,"如诗如画"地追求着......
"你成了时间的奴隶了"
她幼年丧父,为了帮助母亲,减轻家庭负担,成绩全优、本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的李吉林放弃了学习机会,做起了小学语文教师。但是,她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炽热的追求。她借来大学中文系教材,开始在"小学里读大学"。
"每天锻炼完身体,我就坐在学校荷花池边背诵诗歌,晚上坐在灯下备课、读书,规定自己每天读书三小时。我是在小学里读大学呀!即使在1958年我被借到省教育厅编写教学参考书的两个学期里,南京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使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姑娘动心,每天晚上和星期天都关在房间里读书,连看电影都怕浪费时间,以至同事们笑话我说'你成了时间的奴隶了!'"
因为编写参考书,李吉林认识了时任教育厅厅长的吴天石先生,吴先生经常为她答疑解难。回到南通,李吉林发现市里派来了工作组,每天听她的课,看她批改的作业,要求颇为严格。这也使李吉林打下了扎实的教师基本功的基础。直到文革时听批判材料她才知道,是吴天石先生对南通市领导提起"你们南通有个好苗子,要认真培养",市里才派来了工作组。
然而文革的大潮,无人可免。李吉林被迫把工作日记、备课笔记付之一炬,看着它们化作"灰色的蝴蝶"。然而,此时的李吉林没有沉沦。"记得有一天我读到高尔基的一段话,大意是'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这句话使我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我想,在凄风苦雨中,虽不能有所作为,但总不可荒芜呀!我把自己比成一棵寂寞的小草,即使压在石头下,也要从石缝中曲曲折折地生长起来。我又开始了我的苦读,每天晚上我坐在灯下看鲁迅先生的杂文,边看边摘录,鲁迅先生面对残酷的敌人毫不畏惧,用他犀利的笔,写出一篇篇声讨敌人的檄文,他的呐喊也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不再彷徨,我像鲁迅先生园中的枣树直立向上。我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一种不屈的力量,支撑着我的精神世界。"
"向往大海的奔腾,彼岸却是清晰的"
1978年,春天到了。40岁的李吉林为了把小学语文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握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规律,整天想的就是"我该怎么办"。她读到了杜殿坤先生翻译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欣喜若狂,因为时间紧,当天把书借回家就开始抄录。但是白天开会、备课、讨论教案,她实在太劳累了。没有办法,她就叫来上初中的女儿帮着自己一起抄。在读《文心雕龙》、《人间词话》时,她觉得自己的古文程度有限,读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她一点一点地翻译,一点一点地阅读,"做一点,有了收获,再做一点,一点一点往前做",最终把它啃下来了。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一个小学老师在这样地孜孜追求着!
李吉林广泛阅读了古代文论、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书籍,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她认真研究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等,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在实践教学中,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学习",不断深入探索了三十多年。李吉林说"向往大海的奔腾,彼岸却是清晰的"。
罗家伦先生论述中央大学"诚朴"之"朴"时曾说"现在一般人皆以学问做门面,作装饰,尚纤巧,重浮华;很难看到埋头用功,不计功利,而在实际学问上作远大而艰苦的努力者。""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李吉林就是这样"崇实而用笨功"的努力者。
"请专家来教教你"
1980年,她认识了杜殿坤教授,第一次见面,杜教授主动来找她,把她带到办公室,当时中央教科所的胡克英先生也在座。杜先生说:"你现在做的小学语文改革,应该总结出一个体系。"此后,杜老师不断地约她去华东师大,在他办公室为她讲课。刚开始她不敢做笔记,生怕忘了他说的每一句话,晚上回去再仔细补记。这样持续了好几年。
后来经过杜殿英先生介绍,李吉林又认识了华东师大刘佛年老校长。刘老对她关怀备至,甚至讲到了她的文风:"你的文风很好。你的文风很朴实。"这对在学术上还很年轻的李吉林是极大的鼓舞。刘老提醒李吉林去读高文教授翻译的《场论》。李吉林便按照要求读了很多关于心理场、语境场的理论书籍。后来高文教授还专门为她讲授知识。刘佛年校长准备收李吉林为研究生。但是因为年龄和学历的政策问题,虽然刘老为此专门去找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章,最终未能如愿。于是刘老就聘李吉林为兼职研究员,为她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在整体改革几年,迷茫中的李吉林对小学所有科目的改革任务有所退缩又不甘罢休,正是"菰蒲深处疑无地"的时候,她借长沙开会之机,大胆地走进了顾明远会长的房间,向他请教。上世纪八十年代,朱小蔓教授的《情感论纲》出版之后,李吉林立即请朱教授去南通讲课。
李吉林不仅向书本学,更是抓住一切机会向专家学、向学者学。罗家伦先生说:"对于我们的使命更要有诚意,不作无目的的散漫动作,坚定的向着认定的目标走去。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由于备尝艰苦,锲而不舍的做出来的。"李吉林正是这样一位在为学和教改道路上"备尝艰苦,锲而不舍"地前进着的人。
"执着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如今,75岁高龄的李吉林仍在继续学习着,继续探索着。她说:"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对教育、对学习,她永远像个不知疲倦的儿童,"把小学当大学",在知识的海洋嬉戏玩耍、搏击风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茂根、沃膏,是李吉林教育成就的基石。也正是几十年为学道路上的不断追求,才换来了她学养上的茂根、沃膏。
李吉林在《奔腾的涌浪》中如诗如画地写道:"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便很向往大海的奔腾......我和大伙儿在涌浪中搏击,必将随着奔腾的连续不断的涌浪,不可遏制地昂然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