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大战"--两败俱伤的闹剧
学通社 赵忠媛
先是质疑韩寒的成名作《杯里窥人》有硬伤,继而又从其文史水平、写作能力方面论证韩寒曾接受代笔。春节期间,"打假斗士"方舟子将矛头指向80后代表人物韩寒,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双方言辞激烈,"挺韩派"与"倒韩派"针锋相对,为寒冷的春节增添了些许硝烟火药味儿。"代笔门""交战"两大阵营主角韩寒与方舟子也分别接受媒体采访,频繁地在媒体面前展开激辩。方舟子紧追不舍,不依不饶地在其博客上继续质疑,而韩寒则拿出了法律武器要状告方舟子诽谤毁其名誉,双方争执不断。
说句实话,这场声势浩大的"韩方大战"在我眼里犹如一场可笑的闹剧,尽管争论得喋喋不休,但我认为最终只会落个两败俱伤。
倒韩派: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老实说,当看到这次声势浩大的倒韩大潮,我的确吓了一跳。说韩寒是别人捧出来的,我信;说韩寒的文字是找人代笔的,这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荒诞的了。无论是麦田说的"操盘手"花费近十年的时间,把韩寒"包装"为一个现象级作家明星的猜测,还是方舟子所说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铁证",都让人觉得有些滑稽。
但恰恰就是这些让人越想越站不住脚的论调,竟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倒韩派",最终浩浩荡荡地对韩寒进行口诛笔伐,这不合常理的现象,不禁让人觉得吃惊。而这场本是纯文学领域的争端,竟吸引了三教九流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寒的文章被医生从医学角度、科学先知们从科技角度、法律学家们从法律角度、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等等,解剖得面目全非。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屏蔽掉那些是是非非,静下心来,扒扒"倒韩派"的老底,声势浩大的倒韩阵营也似乎并没有那么纯粹与正义。固然,"倒韩派"中是有些人因为怀疑韩寒代笔而勇敢站出来进行质疑的,可是不可否认,除去他们,还有不少人或多或少掺杂了些其他的因素,或私仇,或嫉妒,或羡慕,或厌恶,总而言之,代笔不是关键,倒韩才是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寒出道多年,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得罪了一批人;少年成名,名利双收的同时,也惹来了不少人的嫉妒与羡慕:文笔犀利老成,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的同时也招致了不少人厌恶。而那些苍白无力的证据,也就成为了这场论战的导火线,各方人士,各尽所能的同时也各取所需,为钱,为利,也为名,为了那些内心深处隐秘的私心,道貌岸然地加入到这场"倒韩运动"中来。
方舟子:杀敌八千,自损一万二
方舟子其人,我也略有耳闻,科普作家,打假斗士,自1999年以后,方舟子通过发表自己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判中医等等。
其实,本来内心深处对于这种人还是很敬重的。愚民愚民,之所以能够愚弄得了百姓,并非是因为大家不懂事理,而是因为信息堵塞,不够畅达。或许,方舟子科研水平不是最高的,但光凭他敢于站出来说真话、说实话的勇气,就足够令人肃然起敬的了。
但他这回,闯入文坛,没有过硬的人证物证,就言辞凿凿,断言韩寒《三重门》有人代笔,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这样做既损毁了自己的形象,又透支了自己的社会公信力,不只是轻率莽撞,还给青年人开了个坏榜样的头。这种泼脏水的行为,不仅弄黑了韩寒,也抹黑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树立的形象。可以说,过于主观的猜测,想当然的臆想,以及那些匪夷所思的理由,"打假斗士"方舟子这次贸然跨领域的出击让不少人感到失望。
其实,不仅仅是这次,在方舟子的打假生涯中,很多时候是很不严谨的。他往往会回避所批判对象的优点,一味地夸大其弊端。这本身就违背了科研的探讨存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客观评价,在当今学术风气低下的环境里,方舟子的贡献主要在于敢于端正学术风气,也就是有所谓的质疑精神。
但是,当方舟子反反复复地进行口水战,一场接着一场,甚至敢在他不熟悉的非专长的领域,进行这种江郎才尽般的打假时,人们不禁要质疑:方舟子,您是否已将质疑当成一种职业?是否将打假当作一种工作乃至一种习惯?您是否把打假斗士看作一种另类的权力,一项由公众的信任堆砌而成的特权?打假斗士的权力,本可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您却把精力和才智用来做无聊的斗争,用在这种本来无解的课题上。您几百万庞大的粉丝团,本可发动起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却因为您在电脑前发起的找茬运动而整天争论不已。
"打假斗士",您究竟是在透支谁的公信力?而您又是哪来的自信一次又一次地坚持自己才是真理?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请您谨慎一下自我的言行。因为,您早已不是那个鲜为人知的方是民,而是一个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公众人物--方舟子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是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但可惜,无论怎样辩论,这场闹剧也不会有任何的答案,因为从一开始,这个课题就注定无解,对于韩寒是这样,对于打假斗士方舟子亦是如此。
就目前而论,结局自是两败俱伤。对于韩寒来说,受到了作为作家最不能接受的侮辱,对于方舟子来说,也遭到了更多人的质疑。
但中国有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韩寒可以吸取教训,做人再内敛一些,作文再谨慎一点,如果方舟子能够在发出质疑声之前,对言论的真实性负起基本的责任,对可能引发的不利后果,加以研判,平衡"表达自由"和"他人合法权利"之间的关系,那么,或许,这场2012年开春的荒唐闹剧可以成为他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