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至二○○九年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综述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5-27浏览次数:5692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教育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部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司局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教育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努力建设高水平教育人才队伍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2004年,教育部制定并组织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2004年至2009年,共聘任长江学者1776名,资助391个创新团队,支持5643名新世纪人才,培养支持10余万名高校骨干教师。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08年底以来,积极参与“千人计划”实施工作。高校共引进31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占引进创新人才总数的60.9%。10所高校被批准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2004年至2007年,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51.3%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以来,实施“985工程”的高校共从海外引进了近4000名优秀人才,其中相当于海外高校副教授以上的近40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遴选支持的特聘教授中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占90%以上,直接从海外引进的近300人;从海外聘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03人。特别是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引进了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丘成桐、田刚、施一公、饶毅等一批海外一流人才,对于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师范生培养,提高新教师培养质量。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3年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34302人。开展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2003年至2008年,共招收9.6万名高等学校教师、6000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对提高高等学校尤其是中西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实施示范性工程,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从教。2006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2006年至2009年,共招聘12万多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地区900多个县的数万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吸引了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上也起到了积极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2004年至2009年,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000个,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400多人;同时,教育部还单独表彰了6000余名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灾区英雄教师舍生忘死、保护学生,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了“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12个,“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30人;同时以教育部名义单独表彰“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90个、“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6人。通过大力宣传优秀教师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人才队伍已成为全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375万人,占同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3;2003年至2008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本科学历分别由2.1%、21.9%提高到4.6%、39.1%;2008年,全国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23人、工程院院士303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7%和42.6%。2009年,全国高校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60人,占全国总数的49.3%;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532名专家中,有357名专家来自高校,占总数的67%。   教育人才队伍特别是广大教师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7项,技术发明奖155项,科技进步奖789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9.1%、69.2%和60.9%,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849项,其中重大社科项目144项,分别占全国立项总数的79.5%、74.6%;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85%来自高校。截至2009年,全国高校拥有4.5万项专利,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并加速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大力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教育部按照《决定》的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水平和全民族素质。2003年至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98.7%提高到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92.7%提高到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3.8%提高到74%。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普及从源头上提高了各类人才的培养水平,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1123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2003年至2008年,全国共培养中职毕业生2714万人,高职毕业生1113万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善了新增劳动力和人才的结构,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质量工程”。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2907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2003年至2008年,共培养高校毕业生3150万名。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总数近1.8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扩大到25个。   2008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每万人中高校学生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72.3人增加到2009年的212.8人,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构建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已从一个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主动支持区域和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制定并印发了一系列加强有关区域和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教育部高度重视,按照任务分工方案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教育自身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区域和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和智力支持力度。全面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支持西部地区在2007年前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目前受援高校已达37所,覆盖全部西部地区,支援高校64所。    加大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才和城乡劳动者达到1.5亿人次。推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前,共有37所省级电大及所属580个教学点参加了试点,开设16个专科专业,共招生15万人,毕业的学生3万人。大力支持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共征集11.6万名高校毕业生入伍,实现了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历史性突破。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9年全国共有32万余名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比2006年增加了近7倍。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人才规划和教育规划的重大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教育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