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 学通社]读万卷诗书 博百家之长——记“我的读书生涯”主题座谈会

发布者:陈瑜欣发布时间:2011-11-03浏览次数:661

读万卷诗书  博百家之长

——记“我的读书生涯”主题座谈会

   由中文系主办,学通社协办的"我的读书生涯"主题座谈会于11月2日下午13:30在浦口校区教学楼109教室拉开帷幕。中文系副教授王永吉老师、党委宣传部陶赋雯老师、历史系宋震昊老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沈庆斌老师出席了此次活动。中文系辅导员邵保刚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旁听。中文系杨思贤老师主持活动。

   此次活动采用了圆桌形式,齐聚了中文系学生和其他系的文学爱好者,旨在培养当下大学生"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杨思贤老师首先对几位老师一一作了介绍,并为开场陈词。在会上,老师们尽显学识之渊博,思维之敏捷,侃侃而谈,娓娓道来。

   四位老师首先应同学们的要求,谈了谈他们的读书经历。宋震昊老师率先发言,他由莎士比亚的名作《奥赛罗》说起,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戏剧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从主人公心理入手寻找动机"的读书方法。宋老师讲到忘情处,还用英文深情地背诵了一段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令在场之人无不陶醉其间。他强调"读书如打仗,都要讲谋略",读书要追溯到作者的内心,挖掘出他们真正想要表达或是言不尽意的本质、本真。正如他所说,"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在这个过程融入自己的理解,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不可为了读书而读书。"

   其次发言的是陶赋雯老师,她就个人经历中的几个难忘片段发表了对于读书的看法。无论是参加系内学习研讨会时,读书观点的瞬间转变;还是参观上海鲁迅公园、纪念馆时,灵魂深处传来的阵阵悸动;抑或是自己在南京图书馆与胡兰成后人的偶遇,都令我们有所顿悟。她表示,读书是一件足以改变性格、培养心智的事情,学习可以"在路上行走",不停地欣赏路边风景,从而提升自身阅历和文学素养。循着陶老师的读书之旅,我们看到了她为了读书所做出的不断探索。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读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不断探求中才能慢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

   再次是沈庆斌老师发言,他就自己的读书生涯总结了一些读书经验。首先他认为基本功训练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重视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存有良好的文学根基来理解所读之书,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外,泡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良好的读书习惯更为我们的学习生涯添砖加瓦。读纸质书籍、用纸笔写字也是开发智力的好手段,他以大作家严歌苓为例,这位喜欢用铅笔撰文的学者,文章常常一气呵成,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他酣畅淋漓的风格,也就是俗称的"字如其人"。接着,沈老师强调了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为他人左右,切不可失了本心,读书如此,做人亦如此,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他提出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少走弯路,但他认为"人这辈子免不了走许多弯路,最重要的是,做到不后悔"。最后,沈老师表示,做学问要"进得去,出得来",切莫"生活文学化",其中对同学们的关心与爱护不言自明。

   接着是王永吉老师发言,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向我们介绍了他独特的读书经验。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珍惜大学时光,坚持不懈地读书。尽管读书应从兴趣出发,但不可全凭兴趣,还是应该广泛涉猎,尤其要多读经典,将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仔细读,反复读,不同的心境、年龄、人生阅历,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他提出,大学生应自觉自愿地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择善本,摘要领,做笔记,享受阅读,无功利阅读,则必可事半功倍。王老师缜密的思路、儒雅的风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互动时间中,同学们就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所遇到的疑难向老师们进行了询问,老师们集思广益,逐一回答了同学们的疑虑。座谈会在一片欢声笑语和掌声间不知不觉地结束了。最后,杨思贤老师作总结陈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其实是一个提升自我、充实人生的过程。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书更是一个感悟人生的过程。暂时忘却身边的一切,走进书中,用心灵感悟人生,静静聆听来自远方的声音。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读书,多读好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我们的读书所得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让我们的读书所感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何是福?读书也。在这样一个喧嚣的社会,物欲横流,人心越来越浮躁。沉下心来,且听书语,且听人生,唯有书,唯有好书,还一方净土,供心灵休憩,供灵魂释放。

中文系 学通社:杨辰琪 郝雯嘉 耿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