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庆征文] 我们那时候的广播台

发布者:黄静波发布时间:2016-12-13浏览次数:70

 
我们那时候的广播台
 
庞育川
 
(2001级播音员、台长)
 
    我们学校现在的广播台办有草场门、浦口、小行三个分台,人丁兴旺。广播台每学期都和省市电台合作举办一些比较大型的晚会和其它活动,还录制DV、发行台刊,最近大家还破天荒地编修了广播台的年鉴,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现在的广播台已经进入现代化工业时代,那我们那时候的广播台就还停留在古代农业文明的时代。现代化的进程自然是叫人欢欣鼓舞的,但总有些像我这样念旧的分子,时时怀念田园的生活。
 
    那时侯学校的规模远比现在小得多,没有新校区,艺体楼、教育科研楼这些新建筑也都是没有的。一般每个系一年只招一个班,全系加起来也不过一百来人,全校总共不超过2000学生。(据说旧时的大学规模都不大,不像今天,不管什么学校,动辄就是上万人。即使是当年的西南联大,学生也绝没有2000人。当然,这是题外之话了。)人少的好处就是,大家都认识,抬头不见低头见,很有点小国寡民的味道。那时的条件没有现在好,宿舍是八个人挤一间,卫生间和盥洗室是公共的,每层楼两个。盥洗室在当时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了,一层楼的人,每天都是一起刷牙洗脸甚至一起洗澡,这样培养起来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
 
    当年的宿舍里面是没有热水的。要喝开水,必须跑很远的路去专门的开水房打,而洗澡,夏天还可以在盥洗室用冷水凑合凑合,其他季节就必须要到学校的浴室了。浴室所在的那栋楼,一楼是男宾部,二楼是女宾部,三楼,就是广播台。
 
    广播台有两个房间:一间播音室,一间值班室。那时候学校每天早上要做早操,广播台一大早就要开始播音,为了方便起见,广播台是有固定的同学住在值班室里的,专门负责早间的播音。住在广播台的一般是两个男生。值班室的住宿条件是比较艰苦的,因为是顶楼,又靠着浴室的锅炉,所以冬冷夏热,很是难受。但是那时侯大家都很愿意住在那里。以广播台为家,似乎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播音室里的设备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播控台,两只吊起的话筒,几台卡座、VCD之类的机器,再有就是一台电视机和两张长条的桌子。但是我们做节目是从不含糊的。节目是直播,每期节目播出之前,我们都要做大量的工作:设计节目流程、搜集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歌曲和垫乐。资料是必须要读通几遍的,音乐事前更是要从头到尾听一次,这些都马虎不得。有了充分的准备,开播的时候就已经胸有成竹了,机器一开,自己马上就可以兴奋起来,很快地进入状态。一个小时的节目做下来,往往有微醺的感觉,既疲惫又满足。我尤其喜欢周六晚间档的节目,叫做《暮色校园》,暮色中让轻柔的音乐弥漫在校园里,很有种浪漫的感觉。
 
    我们那时候进广播台都有个师傅,老带新,广播台的种种传统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我的师傅是姜琦,那时候她还是台长。有一次我们晚上在广播台录片花,不知不觉录到很晚,突然听到门外面有很吵的哄笑声,于是我们打开门看,发现走道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昏黄的灯忽明忽暗。我俩顿时感到脊背发凉,也顾不上再录片花,胡乱关掉机器,逃也似地奔回宿舍去了。后来想想,那笑声大概是楼下浴室里面发出的,但当时确实吓了一跳,以至于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以前是制作过广播剧的。据更年长的前辈说,录广播剧时为了录一个火车的音效,可以深更半夜披着大衣等在火车站,足见大家对广播事业的投入。而我所能记得的是,大家去省台用专业设备录制节目题头,一直录到很晚,以至于宿舍已经关门,只好在广播台的长椅上将就一夜。
 
    广播台那时候人不多,总也就十个人左右。但是大家很团结,真正是为了同一个爱好走到一起,像一个家庭一样温馨。大家都把广播台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从来没有追求什么现实的利益和回报。现在想想,在广播台的那些日子真是开心,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